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记语文教研组公开课
- 2021-11-22
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自古文人墨客各抒己见,而苏洵却另辟蹊径,以严谨周密的逻辑和文字对六国败亡原因进行分析,并向统治者发出警告:赂必丧国。《六国论》历来属高考重点篇目,重点句式多,文言知识杂,教学本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11月16日上午,乐山市嘉州卫生职业学校语文组康晓梅老师在慧学楼207教室为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六国论》。
课堂上,康老师先带领学生回顾了“三苏”“唐宋八大家”等文学常识,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随后和同学们一起梳理字句,初步体会文章大意,再通过与学生互问互答的方式进行字句翻译,过程中穿插讲解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通过古今对比,使学生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
紧接着,康老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讲解了论证主体部分的论证手法,分析“赂秦而力亏”的几重对比,韩、魏、楚因战败而失的土地与贿赂而丧失的土地相比,微乎其微;先人荜路蓝缕,以启山林,子孙毫不珍惜,轻易拱手相让。带领学生体会作者对于诸侯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同时更是深感大宋危机焦灼沉重的心情,让学生从中读出苏洵的殷切爱国之心。
最后,康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苏洵所在的时代背景,补充了相关历史事件,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苏洵殷切的爱国之心,也充分体会到了文章借古讽今的用意。
上课过程中,康老师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本次课堂,学生无论是在文化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收获颇丰。
此次公开课活动,给教师们又提供了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大家在聆听中收获知识、在交流评价中更新理念,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们相信,只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课上有方法,课下有落实,乐山市嘉州卫生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教研工作将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