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乐山市嘉州卫生职业高中!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

面对疫情,家长如何为孩子做好心理防护

2020-02-24
这是一个特殊的假期。因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需要,全国各地高校均延长假期,大家要一直“宅”在家中。疫情引发的焦虑、长期宅家,以及常有的“开学综合症”,多重重压之下,更需要我们做好个体的心理调适和身体保健。

640 (12).jpg

 面对危及生命的灾难时,我们都可能出现一些与平常不一样的心理、行为反应:

01


情绪方面出现了对这场疫情的无法控制的紧张、担心、焦虑、恐惧,控制不知担心会不会被感染,甚至出现对传染来源的抱怨、愤怒;对疾病得不到控制的愤怒和无助、绝望;也可能变得情绪不稳定,容易激惹,对待家人、外人没有耐心。

640 (11).jpg


02


躯体方面可能出现不自主心慌、胸闷,头痛,容易出汗,总是感觉心里不踏实、身体各种不舒服,容易疲倦、食欲下降、睡眠变差,甚至出现血压升高、月经周期紊乱等情况。

640 (10).jpg


03


认知方面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总觉得自己可能被感染,对身体各种感觉特别关注,并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与“疫情”联系起来。觉得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危险并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如此脆弱、难以相信他人和世界等。

640 (9).jpg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病,我们不仅要防控病毒,还要时刻关注身边人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家长更要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心理、情绪、行为。那么家长们需要怎么正确引导呢?

一、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疫情


心理学研究认为,获得信息的途径及对信息的理解会影响人们对危机程度的知觉与判断,进而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面对爆炸式的信息流,更需要关注可靠的信息源,比如政府机关、官方媒体、专业组织、专业医疗机构发布的讯息,调动自己的常识判断各类信息的可靠度,不信谣、不传谣。将疫情危机转化为一次生命教育的契机,自我爱护、关注社会;将疫情危机转化为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在焦虑、惶惑的氛围中自我调节、积极乐观。  


二、引导孩子接纳自己情绪


当下如果产生焦虑、忧虑、担心、猜疑、受挫、愤怒等情绪,理解这些是在当前情况下正常的情绪反应,无需惊慌、不用抗拒。感受并接纳这些负面情绪,自我才能安定。然后才会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引导孩子的情绪。共同学习放轻松,可以听歌、追剧、读书、适当玩游戏、做手工、做烘焙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保持稳定的心情,相信医务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会尽力让情况变得更好。


三、引导孩子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


有充足的睡眠,避免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孩子的生活作息,混乱的生活作息和压力容易导致降低自身免疫力。保持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摄入。


四、引导孩子适当进行室内体育锻炼


家长们心态调整,将被动的宅家时间,转化为难得的亲子互动时光,利用假期,充分亲子沟通,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劳逸结合,精神饱满地迎接新学期到来。低龄儿童可以由家长带领在家里玩亲子游戏,中小学生可以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体力活动时间,还增进了亲子关系。


五、引导孩子寻求人际支持、多沟通


面对危机、压力,社会支持系统尤为重要。家长关心青少年孩子们对疫情的感受,跟他们讨论心中存在的疑虑,让孩子们知道身边有人在关心、照顾他们。鼓励孩子多沟通、多交流,交流分享本身就是一种释放的方式,跟自己拥有亲密关系的家人、朋友交流、分享,鉴于当前防控形势,可以发个语音,通个电话,连个视频。如果实在难以处理自己的烦闷、焦虑、恐惧等情绪,建议寻找专业心理机构寻求援助。


六、引导孩子增进社会归属感


主动遵守政府的防疫措施和隔离规定,以身作则,做好个人和家庭的各项防控措施。配合社区、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社会一员,增进群体归属感,用自己的不便换来疫情的控制和全民的健康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640 (8).jpg

病毒暗流潜伏,更需要我们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家校之间通力合作。全力配合政府的医疗和防控措施,防控工作,从照顾自己和家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做起!